行业首发《中国区域供热白皮书 - 控制篇》,助力“蓝天保卫战”

2018年4月4日星期三

全世界区域供热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丹佛斯公司于 2018 年 3 月 27 日在北京召开了《中国区域供热白皮书 - 控制篇》会议。

该白皮书由丹佛斯公司发起,并联合洛阳热力有限公司、沈阳惠天热电股份有限公司、芬兰 Leanheat 公司、秦皇岛市热力总公司、北京首创热力股份有限公司、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本溪钢铁集团热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撰写。

白皮书就区域供热控制主题,从能源安全、环境污染和供热系统角度出发,分析了中国区域供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全面梳理了区域供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,为中国区域供热行业规划出未来 10 年的技术路线图, 旨在打造更节能、更环保、更安全,更舒适的区域供热环境,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
丹佛斯供暖事业部中国区总裁于泳溟表示: “从‘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’战略,到‘蓝天保卫计划’,再到最近两会上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,写入环保名词‘生态文明’, 国家对污染治理,节能环保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。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,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;继续破除无效供给,坚持用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,严格执行环保、质量、安全等法规标准, 化解过剩产能、淘汰落后产能。我们希望通过《中国区域供热白皮书 - 控制篇》帮助提高供暖系统能效和安全性、减少排放、并改善供暖舒适性, 以助力实现能源行业供给侧改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,为‘蓝天保卫战’贡献一份力量。”

白皮书指出,中国供暖领域十几年来发展向好,供暖技术不断革新,供暖系统日益完善,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当代科技成就逐步转化为供暖生产力。然而,供暖系统普遍存在能耗过高现象。在能源短缺日益严重、热源紧张、环境污染的压力下,行业在进一步加强能源转换和传输过程中的运行效率、供需匹配与平衡、量化管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性。

根据白皮书规划,区域供热系统需要向量化、自动化和智慧化发展,达到零过流(循环流量)、零过量(热量)、零距离(通讯)和节能高效的同时改善热用户的舒适性。

白皮书强调,行业需要引领区域供热系统运行模式的转变,由“热源侧推动”转向“用户侧拉动”。由热用户主动索取和控制所需要的热量,按量付费; 由热源和换热站提供合理的供暖参数,按需供暖与调节; 最终在保证供暖舒适度的同时,解决过量供暖、能源浪费等问题。

就具体技术措施而言,白皮书认为,需要强化对热源侧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,从而实现按需供暖和节能减排。热源系统需要依据室外环境参数和历史运行数据,提供负荷预测,在不增加热源规模的情况下扩大供暖面积。此外,还需通过多热源联网优化运行,实现热源互补,并充分利用热源蓄热能力。

热网方面,要实现水力平衡,从静态工况的水力平衡,到用户侧调节、系统扩展、运行调控和系统维护等情况下的动态水力平衡。通过使用压力无关型控制阀,提高热网调节过程中的水力分配,以应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水力失调问题。

换热站环节,白皮书建议采用标准换热机组,实现专业的换热站自动控制和数据传输。例如,具备气候补偿、分时供暖、用户室内温度采集和控制、一次网回水温度限制以及二次侧的变流量调节等功能,在运行费用低的前提下保证供需平衡。

就终端用户侧而言,白皮书提出采用分户/室的温控措施,实现分户房间温度的自动控制,提高用户的舒适度,并避免因房内温度过高而开窗散热导致的热能浪费。结合按热量收费的运行模式,可为系统的运行和调控提供数据,同时促进培养用户的节能意识,进一步达到节能的效果。

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伍小亭表示: “实现高质、高效、低耗区域供热的关键在于热网的调控,包括: 热源的调度、输配系统变流量调节、静态与动态水力平衡、基于气候补偿的二次水温控制、热用户的分户/室控温以及基于热网各环节数据的采集、传输与挖掘的智慧控制系统。《中国区域供热白皮书 - 控制篇》凝聚了中外行业智慧与经验的结晶, 符合国际区域供热系统的发展趋势,阐释了区域供热整体解决方案技术路径的价值,对提升我国的区域供热水平,降低供热系统能耗、实现智慧供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”

此外,丹麦大使馆参赞 Lars Eskild Jensen丹佛斯区域能源部全球总裁 Anton Koller 、中国住建部、各参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,以及 70 余家热力公司、供暖办及设计院出席了此次发布会。

;